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行政院於民國69年公布的國家12項建設文化建設計畫中三座科學博物館最先實現的一座。位於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,歷經15年的努力於民國82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全館落成對外開放,是台灣首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、也是國內第一座擁有最現代化設備的大型博物館,規模可與先進國家媲美。
本館以科際整合、生活化、藝術化及以人為中心之主題展示,分四期建設完成。各期設施及展示主題分別為第一期:太空劇場、科學中心,第二期:生命科學廳,第三期:人類文化廳
(原中國科學廳),第四期:地球環境廳。
科學中心與太空劇場,連同行政中心、戶外庭園,總經費達四億六千餘萬元,於民國75年元旦對外開放。生命科學廳展示委由英籍設計師葛登納(James Gardner)設計,英國Beck and Politzer公司製作,總經費十一億三千萬元;民國77年8月對外開放。 人類文化廳的6個展示單元,地球環境廳有微觀世界、及芸芸眾生、鳥瞰劇場、立體劇場及環境劇場等設施,委託美、日、英等國著名而具專業績效之設計公司進行展示設計。經費三十三億元,於民國82年同時落成。
全館佔地87,276平方公尺開放後,每年參觀人數近三百萬人。臺中市政府為促進地方繁榮,提升城市景觀,並借重本館之專業能力及教育理念,進而將五十四號公園預定地面積44,856平方公尺,委交本館規劃建設為植物園,於民國88年7月23日開放啟用。
本館更為讓國人認識、瞭解臺灣本土的植物生態,於88年開幕一座植栽756種臺灣原生種植物並劃分八大生態區熱帶雨林溫室的植物園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肩負傳統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任務,對自然物與人類學遺物進行收藏與研究。最近若干年來,致力於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維護。本館展示的內容強調「人與自然」的觀念,藉以教育社會大眾自各個角度去了解人類,了解人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,提昇國人科學知識的水準。在新的時代,我們將努力成為東亞地區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博物館,再往國際一流博物館的目標推進。
88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,被震毀損的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校區經教育部擇訂為921地震紀念與教育的場所,並定名為「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」,責由本館負責園區籌建推動及日後的營運,斷層館及影像館內容更新完成後,於93年9月21日對外開放參觀。第二、三期園區建設於96年8月全面完成,並於96年9月21日全區對外開放,展廳包括斷層保存館、地震工程教育館、影像館、未來防災教育館及重建記錄館。
科博館歷史照片(左至右):生命科學廳(建設中)、戶外庭園展示、橢圓形廣場
資料來源:台中旅遊網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